党史学习|系列文章(三)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

首页    党团    党委理论学习    党史学习|系列文章(三)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

1

抗日战争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

 

14年的抗日战争包括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7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之前为局部抗战时期;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全国抗战时期。

 

局部抗战兴起阶段

 
局部抗战时期(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分为两个阶段: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是局部抗战的兴起阶段。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于次年1月28日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以配合和掩护日军在东北的侵略行动。面对日本的大规模侵略,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及其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是在东北采取不抵抗政策,继而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妥协退让,致使日军轻易实现了侵占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的企图,并迫使中国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在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和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政治主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率先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积极支持中国军民在各地的抵抗,直接参与、推动并主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扩大和发展阶段

 

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是局部抗战的扩大和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侵华日军按照既定步骤向内蒙古东部和华北地区进犯,并企图炮制第二个伪满洲国。面对日本侵略的步步扩大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巨大压力,国民党政府在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同时组织了一定的抵抗。国民党一些抗日将领率领守军相继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旧省名,在北京西北部,今分属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抗战和缓远抗战。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的转变,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政策主张,并在处理西安事变的关键时刻予以贯彻,为国共两党结束内战、走向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全国抗战战略防御阶段

 

全国抗战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分为3个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举国抗战。在此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大规模阻击日军,以巨大的牺牲连续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正面战场成为战略防御阶段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战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义无反顾挺进抗日前线,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作战的胜利;继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开辟了独当一面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使中国抗战形成了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夹击敌人的战略格局,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

 

全国抗战战略相持阶段

 

1938 年10月至1943年7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以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放弃速战速决企图,转而实行在正面战场保持压力,主力着重针对后方游击战争的长期战争战略。在此阶段,国民党对日抗战逐渐趋向消极,反共磨擦明显增多。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在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同时,竭力维护围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大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断战胜日军主力的残酷进攻,使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显著上升,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长期独立坚持的中国抗日战争继续发挥着反法西斯同盟国对日作战东方主战场的作用。

 

全国抗战战略反攻阶段

 

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1943年夏秋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率先在华北敌后开始转入反攻作战,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军局部反攻的序幕。随后,中国印军和中国远征军也在缅北、滇西地区发起反攻。为挽救失败的命运,1944年春,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面对日军孤注一掷的进攻,国民党军接连失利,甚至发生溃败。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不断发展,解放了大片国土和人口,迫使日军向其占领区的点、线龟缩。中国抗战的局部反攻牢牢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有力支援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对日进攻。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开战。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战场同时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战果辉煌。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字投降。

 

2

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抗战之中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传统,面对强敌,中华儿女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2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有着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光荣传统。14年抗战,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英勇抵抗,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篇章。
 

3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面对凶残的敌人,中国人民坚信“只有抗战,只有集中全国人民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动全面的抗战,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依靠坚定毅力坚持了持久抗战。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强敌的民族自强信念。

 

 

穿越历史烟云

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

依然震撼人心

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激荡时空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风雨多经人不老

关山初度路犹长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重塑民族精神,牢筑爱国基石

弘扬传统文化,汲取精神滋养

传承家风行风,不忘家国情怀

中国精神扬华夏民魂,壮炎黄国魂

中国精神引领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2021年5月31日 08:5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