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流感防治,势在必行
今年的流感季是否已经过去了,当前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流感禁忌?
春季校园有哪些常见的传染病,疾控部门有哪些防控建议?近日,
艺术系召开关于预防校园传染病的主题班会,介绍时令节气与校园传染病的有关情况。

目前还处于流感季
校园是预防春季流感的主要战场
根据当前监测结果提示,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中流感病毒是导致近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目前我国还处于流感季节性流行期,但是流行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另外,南北方省份的流感活动水平存在差异,第6周的监测结果提示,南方高于北方。其他病原体,比如肺炎支原体及其他呼吸道病毒,阳性率呈持续下降趋势。新冠病毒阳性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五大防控措施
降低春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包括诺如病毒感染、麻疹、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者密切接触传播,希望广大师生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从而减少上述这些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一是对于疫苗可预防性疾病,建议大家及时全程接种疫苗,从而强化免疫屏障,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二是加强环境清洁,保持教室内的卫生。每天上下午可以给教室通风换气,促进室内空气流通。但是在初春,室外气温还比较低,所以通风的时候要做好保暖。
三是对于疑似诺如病毒感染学生的呕吐物或者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环境,要及时规范消毒。使用含氯的消毒液,覆盖呕吐物或者排泄物的表面至少30分钟后清理。相关的用品也要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至少30分钟。同时,在清理被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要佩戴口罩和手套,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直接接触污染物导致的传播。
四是加强健康监测,做好因病缺课的监测和登记,提倡学校和教职员工不带病上岗或者上课,防止将传染病带入班级或者学校。
五是组织学生、教职员工开展体育活动和健身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校园传染病的早发现和早处置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减少疫情发生的风险和规模。

1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于冬春季,发病后1~7天均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2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
3

主要症状
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
1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3

主要症状
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常伴有瘙痒,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
1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它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

2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或间接接触被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及气溶胶传播,除此可经食物和水传播。
3

主要症状
恶心、呕吐(儿童以呕吐为主)、腹泻(成人以腹泻为主,通常为水样便)、腹痛、腹胀、低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1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也被称为“手足口综合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以手、口、足等部位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为主。

2

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3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1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

传播途径
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3

主要症状
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


春季传染病预防


01
卫生习惯

勤洗手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提倡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就餐前或接触污染环境后要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02
开窗通风

室内确保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减少二氧化碳含量,改善室内环境;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03
户外体格锻炼

多到室外体格锻炼,每天通过适当的体格锻炼,可使身体气血通畅,筋骨舒畅,以增强体质。还可促进幼儿肌肉和骨骼发育。

04
合理饮食

多吃些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制品、新鲜应季的水果及蔬菜,规律进餐,合理安排零食,睡前不要吃甜食以减少龋齿的发生。

05
接种疫苗

常见传染病一般都有疫苗,及时接种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请大家应接尽接,保护自己。






